国科嘉和管理合伙人王戈
每年,国科嘉和(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科嘉和”)会筛选超过近万份BP,面谈超过2000个项目,经过3轮甄选后,到达管理合伙人王戈手里的也有三四百个。王戈语速很快,思路清晰,“一个项目聊一个半小时才能说清,前半个小时‘卸妆’,后半个小时才能搞清楚他是干吗的。”
疫情反复,投资人的尽调也都在云上完成。形势刚刚好转,王戈就进行了一次“报复性出差”。每次到公司,他都排满了若干个会议,并夹杂各种内部沟通会。“午餐就是跟项目方一起吃个盒饭。”
投资行业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却是最强调勤奋的行业,离不开多跑、多看、多经历。从结果看,王戈的辛勤耕耘也有收获。
自2011年成立以来,国科嘉和投资了包括国科恒泰(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科恒泰”)、北京万里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北京易捷思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南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杭州云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微远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普瑞金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深圳市亿道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智位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科飞测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飞测”)等100多个项目,其中有20个实现退出,并收获了不错的投资回报。
伴随着资本市场退出渠道对硬科技企业的放宽以及项目逐步成熟,未来一两年,将是国科嘉和的“退出大年”。
一流的收益也吸引了顶尖LP的持续投资。在过去9年里,国科嘉和累计管理了10只基金,规模达数百亿人民币。即便是资本寒冬,也仍然保持稳定的募资节奏。
去年下半年,国科嘉和启动了成长三期基金的募资。王戈告诉本刊,这支计划规模为15亿的基金即将完成。
百亿规模背后的“面子”和“里子”
进入2020年,国科嘉和成立的第一只基金开始进入清算期。这只投资于中早期项目的基金规模达5亿人民币,累计投资了28家企业,方向聚焦于科技领域。
对LP而言,一期基金的成绩至关重要,这是未来能否持续出资的条件之一。尤其在当下,更专业的机构LP对GP的考察也更加全面,不只是看某一期基金的表现,更关注它是否能为自己带来持续的回报,以及是否具备独特敏锐的投资视角、品牌影响力和特色等。
国科嘉和成立至今,一直都有早期LP的跟随。2018年,国科嘉和完成了规模30亿人民币的PE二期基金募资。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是国科嘉和最早的投资方,从第一期基金开始合作,此后,人民币VC、美元VC都继续跟随。
此外,国科嘉和系列基金的投资人阵容极为强大。不仅有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科控股”)作为基石出资人,还包括科技部、北京财政局、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世纪金源集团以及多家上市公司和国际知名主权财富基金。
“星光璀璨”的一期LP看的或许是“面子”,但真金白银的业绩才是连续投资的“里子”。
“我们早期的LP一直跟随到现在,也从侧面证明我们的业绩是过硬的。”王戈说,“除了我们质地不错,服务到位,最关键的还是给LP挣到了钱。”
在LP构成方面,国科嘉和更趋向于多元化。目前,国科嘉和的LP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国家引导基金,如北京科创母基金;第二类为险资,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康”)等;第三类为民营上市公司、大型综合性集团。
业内的LP中,最为严格的就是险资,门槛高、标准严。尤其是泰康这样民营险资,在投资股权时,更为谨慎。“我们能拿到这样的钱,代表了我们的业绩、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资金端的宽裕,给了王戈更大的信心。除了最初的VC基金外,国科嘉和的投资策略也逐渐向两端延伸,一边是更冒险的提前下注、另一边则是PE的稳定回报。
具体来看,国科嘉和旗下包括一支人民币天使基金、三支人民币成长基金、两支人民币并购基金、一支美元创投基金、一支国家网络安全基金以及两支政府专项基金,管理总金额达数百亿人民币。
从早期到PE,从人民币到美元,国科嘉和的包容度和覆盖度正在不断扩大,但投资方向始终如一。王戈强调,“我们一直聚焦于高增长、高技术壁垒的新兴科技领域。”
高度聚焦,重度垂直
在业内,国科嘉和有几个明确的标签。
首先就是“硬科技”,基金主要专注在物联智造、移动互联和服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安全、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制药等七大领域投资布局。其中,TMT占总投资份额的70%,生命科学占30%。
“我们第一只基金成立的时候,市场上还没有‘硬科技基金’的概念。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基金都声称自己是投硬科技的。”2011年,移动互联网投资热潮涌动,资本热度被游戏、O2O、泛娱乐等项目所占据,模式创新才是风口。
面对市场上的各种“喧哗与骚动”,国科嘉和则一直保持独立思考,聚焦于硬科技,“热门项目也都看过,但没有投资,我们还是希望专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这也印证了国科嘉和的另一个标签:技术坚守——专注在一个领域深入研究,把行业摸透。
国科恒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企业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的分销和直销业务,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数字化供应链综合服务商”。2015年进行首轮融资时,国科嘉和就在其投资方的名单里。
国科嘉和见证了国科恒泰从五六个成员成长为今天的千余人团队,期间先后三轮持续下注。
近三年来,国科恒泰业绩持续走高。据其招股书披露,2017〜2019年,国科恒泰实现营业收入23.16亿元、36.37亿元和52.79亿元,营业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51.10%。未来,一旦国科恒泰登陆资本市场,国科嘉和也将实现丰收。
在国科嘉和投资的名单中,不少企业都脱胎于中科院——这也是它的第三个标签,“中科院嫡系投资平台”。
例如,国科嘉和的投资组合里,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诞生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苏州苏纳光电有限公司来自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北京赛科康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杭州中科极光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孵化、中科飞测核心团队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简称“国科量子”)由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潘建伟院士团队联合设立,等等。
凭借中科院和国科控股拥有的包括品牌在内的各种丰富资源,国科嘉和不仅拥有来自于中科院体系内的巨大的案源池,同时还能基于中科院科研与产业资源提供独特的增值服务。
王戈是工程师出身,同时拥有近三十年的创业与实际企业管理经验。此外,基金的管理团队均有理工科背景,不仅对高技术壁垒的科技创业具有深刻理解,同时深知高科技创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国科嘉和参与投资的中科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经典项目国科量子为例。量子通信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及人才壁垒,这个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能保证中国在国际信息安全竞争格局中不受制于人。
“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不受制于人,国科量子不仅在技术上是领先的,在产业链的完善、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技术壁垒高又具备商业应用前景,是国科嘉和青睐的项目类型。”王戈曾这样评论国科量子。
如今,体系内的联动正在逐步加强。近日,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简称“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宣告成立,标志着未来体系内的技术、资本再到产业化的协同作用将不断放大。
事实上,体系内早就已经有这种项目上的联动,作为国科恒泰的A轮投资方,国科嘉和在后期积极帮助项目寻找后期投资人,还引进了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同样是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体系内的机构。
“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能够形成紧密的产业协同,体系内的机构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的作用。一些研究所提供技术,由天使基金投资,成长到一定程度由我们这类VC投资,同时项目还可以联合投资。”王戈表示,“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对内部的作用是提高效率、互相协同,对外部是互相补台,集体发声,对行业产生更大的影响。”
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
王戈是根红苗正的科学院人,在创办国科嘉和前,他在中科院体系内工作了超过20年。懂技术、敢创新,也守得住寂寞、能坚持自己——这可能是科技领域投资人的“最高配置”。
对于行业发展周期和市场痛点,王戈有着深刻的理解。硬科技投资属于“重资产”项目,投资门槛高、周期长、投入大。“这个行业大多数人是随波逐流的,能坚持自己的投资方法论和逻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需要不断修炼。”
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他也在坚守投资理念的同时,相应地做出调整和改变。但“怎么变、往哪变”始终是一个挑战。
王戈强调,“并不是改变赛道,而是在跑道上做控制。一个项目这个时候投不投、什么价格投,这是我们需要不断修正的。”
此外,就是时机的把握。六七年前,王戈看了一大批O2O、互联网金融的项目,最火爆的时候,资金排队投资,不需要尽调也要抢到份额。王戈坦言,这类项目国科嘉和不会投资。“不符合基本的投资逻辑。”
对于当下看似热闹但有违常识的创业项目,国科嘉和宁可趋于谨慎。
“基金主要有三种赚钱逻辑,要么是挣一二级市场的差价,要么是依赖于货币超发带来的二级市场泡沫,再有就是守住自己的本业,通过技术升级赚企业内生性的钱。哪一种都有道理,但要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
如今,投资行业市场格局“二八分化”加剧,差异化竞争加速。
根据近五年数据显示,5年内头部机构淘汰率达41.5%。在此背景下,市场逐渐形成三类特色鲜明的机构:一类是走资管路线的大平台机构,诸如高瓴、KKR等;二类是头部的综合基金,如红杉、IDG;第三类则是依托技术背景优势,对行业进行深度剖析的垂直领域专业基金,例如国科嘉和。
今年,疫情突袭让创投市场的整体节奏慢了下来。在王戈看来,疫情“黑天鹅”也不失为一次对于投资行业的压力测试,如同丘吉尔的那句名言——“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危机背后意味着变革的可能,甚至是脱颖而出的机会。
无惧风暴,一直在硬科技投资低调耕耘的国科嘉和,将在今明两年迎来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