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所】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源头动力

走进研究所

第14期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

理化所是以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研究为职责使命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低温科学与工程、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与生物医用技术。

2021年11月25日上午,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以下简称“科创投资联盟”)秘书处执行秘书长毛瑞杰、陈卓与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控股”)科技金融部李之睿共同拜访理化所产业策划处处长张彦奇、产业策划部孙珍全、所平台公司中科先行(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就理化所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情况进行交流。

以下为理化所研究领域及科研成果情况介绍。

01

RESEARCH FIELD

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

IPC, CAS

1

太阳能的光化学转换

通过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结构及功能,构建了系列高效稳定的人工光合作用新体系发展了量子点及水滑石基纳米材料与廉价金属盐及配合物的制备新方法,取得了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制氧、费托合成、氮气还原合成氨等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光化学合成及技术

以光为激发手段、以洁净、节能、节约为目标的光化学合成及技术为有机合成化学提供了新技术。

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调控及应用

利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证实超分子体系中发生远程分子内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阐明了若干超分子体系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的机制。

维生素D3合成新工艺

理化所于2000年成功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维生素D3光化学合成新工艺,与浙江花园工贸集团合作实现产业化,打破国外大公司的垄断。该企业已于2014年在创业板上市。

生物酶解法明胶制备新工艺

生物酶法骨明胶制备新工艺克服了传统骨明胶工艺生产周期长、耗水量大的缺点,促进了明胶行业升级换代。已在宁夏鑫浩源和包头东宝生物建成两条3000吨/年酶法明胶工业化生产线。

新型耐温抗盐油聚丙烯酰胺

采用超分子聚合技术,利用模板聚合,有效控制聚合反应过程,实现聚合物分子结构及分子量的可控制备。该技术已实现成功转让,并已培育出两家上市企业,产品已在胜利油田、大庆油田、河南油田等地广泛使用。

高档光刻胶材料

拥有光刻胶相关技术的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与化学所合作建立了高档光刻胶研发平台和中试线,开展产业化发展。

计算机直接制版新技术

实现CTP板材免化学处理,仅一次曝光、无需显影完成制版,已建成国内第一条银盐CTP生产线。

02

RESEARCH FIELD

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

IPC, CAS

2

LBO晶体和BGSe晶体

大尺寸,高品质晶体关键生长技术,超大口径LBO器件加工技术。

纳信标激光源研制及应用

实现了100W以上的钠信标激光,世界最高。

激光显示三基色LD光源及应用

高功率、低成本、小型化红绿蓝三基色(LD)设计与集成关键技术。

03

RESEARCH FIELD

特种材料与生物医用技术

IPC, CAS

3

轻质高强中空玻璃微球材料

温和的三维网络微反应体系及无载体原位玻璃化气体形成技术。

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BS/PBAT

实现了全生物降解PBS/PBAT一步法聚合技术,实现树脂优异力学性能和生物安全性的结合,开发设计了兼容PBS/PBAT/PBST共线生产的柔性工艺;率先开发了海水降解塑料。

超重力燃烧合成先进材料

自主创新建立并发展了超重力燃烧合成特种装备和技术体系,已有两家技术受让企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

膜材料与膜技术

对生物膜的模拟以及先进功能膜的制造需要多种制膜技术的复合。将大流量静电纺丝、精密涂布技术与双向拉伸及流延制膜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复合功能膜制造技术。

聚合物微针皮内给药新技术

研发出具有数百微米高的可降解聚合物微针阵列贴片技术,微针贴片能够穿透皮肤角质层,使药物不受分子量的限制实现无痛经皮给药。

大分子抗菌材料

开发了以天然多糖为基础的大分子抗菌材料,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同事不产生细胞毒性,可促进细胞增殖及上皮化,无皮肤及黏膜刺激性,无遗传、吸入及急性毒性

04

RESEARCH FIELD

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

IPC, CAS

4

仿生潮润分离界面材料

协同设计表面粗糙和化学组成,构建从零维、一维到二维、三维的仿生多尺度分离界面材料,包括油型、过水型和智能型三类。

仿生粘附可控界面材料

受自然界中独特粘附现象启发,发展了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粘附可调控材料与器件。

仿生纳米孔道能元器件

新一代蓝色能源技术:可实现信号传输、物质交换、能用转换等功能的综合调控。

超浸润调控光电功能材料图案化组装

由超浸润体系引出的液相加工技术发展了系列功能性光电器件,包括光波导阵列、激光器阵列、场效应晶体管与光电探测器。

05

RESEARCH FIELD

低温科学与工程

IPC, CAS

5

大型氢氦温区制冷技术

突破了高稳定性高速氦透平膨胀机技术、紧凑型低温率换热器技术等,形成了完备的大型低温制冷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混合工质低温制冷技术

基于回热的深冷多元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具有制冷效率高、可靠性高、成本低、易于工业规模推广等特点,是该深冷温区的主要制冷技术。

热声制冷与发电技术

热声技术算是一种新型的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基于声致冷和热致声效应工作。热声技术具有环保、可靠性高和潜在热效率高等特点,在低温电子器件冷却、天然气液化、余热制冷、太阳能发电、静音发电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空间深低温系统技术

自主知识产权突破空间长寿命线性和压缩机关键技术,建成具有支撑能力的空间大尺度低温冷平台。可应用于不同系统卫星的空间长寿命脉冲管制冷机。

热力过程及低温改性技术

闭式循环多级串联分级除湿供热的高效热泵;构建了深低温处理研发体系,完善材料深低温改性机理和工艺。研制智能化、系列化深冷处理装备,广泛应用于工模具、高端装备等领域。

高低温复合式肿瘤微创消融技术

推出并实现了联合深低温冷冻和高强度加热的治疗模式和技术方案,将消融针直径减小到2mm以下,实现了液氮冷冻消融针精细化,解决了微细探针内高强度冷热工质流动过程中极低漏热和局部超高换热等问题,有效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室温液态金属物质科学与前沿技术

室温液态金属是一大类合金材料,它在常温下呈液态具有沸点高、导电性强、导热率高,其制造工艺不需要高温冶炼,环保无毒,可广泛用于工业制造、航空航天、军工国防、生物医疗、教育文化创意等领域

关注我们

CAS i3 UNION

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

    如果您对上述项目感兴趣或有新的项目投递,欢迎联系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秘书处。

科创投资联盟已于近期推出新媒体矩阵,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登录联盟官网www.casi3.cn获得更多科技项目和投资资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