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计算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引领中国信息产业新时代

走进研究所活动|第13期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计算所)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我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

计算所是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随着学科与技术发展,从计算所陆续分离出中科院微电子学研究所、计算中心、软件所和网络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以及联想、曙光等高技术企业。

计算所坚持“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三性原则,坚持新时期办院方针,以“跻身国际前沿,关注国计民生,引领中国信息产业”为己任,落实“创新、求实”的理念,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学术机构。

2021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控股”)科技金融部总经理张莉、赵子瑶与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以下简称“科创投资联盟”)秘书处毛瑞杰、陈卓拜访计算所,与技术发展处处长刘新宇、技术发展中心技术转移高级主管李娜、项目主管吴昀羲、中科算源团队交流成果转移转化及后续合作相关问题。

伴随着计算所的发展,创建了一批高新技术团队,孵化出寒武纪、海光、驭数、龙芯、晶上、海微等众多科技企业。作为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计算所在创新、创投等方面起到了优秀的带头作用。以下为近期计算所主要科研成果展示。

科研成果简介

 

NO.1 差错容忍计算器件基础理论与方法

该项目在智能计算的硬件平台设计上取得了多项突破,在满足智能计算分类精度的前提下,获得了芯片在能耗、性能、吞吐率、面积、存储密度、可靠性、成品率等方面的优化,能够显著提高计算能效、降低设计成本,为应对新一轮智能物联网(AIoT)对低功耗智能处理器的大量定制需求提供了系列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NO.2 数据并行与线程并行合一的可伸缩处理器 体系结构

项目主要基于数据流技术开展了可伸缩处理器架构研究,完成了数据流处理器体系结构、数据流指令系统、数据流指令影射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构建了相应的原型系统,支持数据流程序的运行。

 
NO.3 动态可配置的压缩感知成像系统

本项目旨在面向压缩感知成像研究的实际需求,提供任意值测量矩阵的配置,用以验证不同的测量矩阵在光学成像中的实际效果;实现图像采集,恢复,呈现一体化,让研究人员高效快捷地验证自己的恢复算法和成像效果。

 
NO.4 面向高性能存储的融合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针对高性能网络与新兴高速存储介质在性能和访问模式上的趋同,探索存储与网络融合的新型 I/O 体系结构。

联系我们

如果您对上述项目感兴趣或有新的项目投递,欢迎联系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秘书处。科创投资联盟已于近期推出新媒体矩阵,关注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公众号或登录联盟官网www.casi3.cn获得更多科技项目和投资资讯。